導讀: 就著“國產儀器揚帆出!边@個熱點話題,儀器信息網聯合自媒體《川越周期》共同訪談了馬普國際和Labsun(萊比信)的創始人孫樹榮女士。
作者:陳川、武自偉、韋東裕不出海,就出局。2024年,出海成為中國制造業的必選項并樹立了諸多成功的標桿,比如中國外貿新三樣——新能源汽車、鋰電池、太陽能電池。根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,2023年“新三樣”產品合計出口1.06萬億元,首次突破萬億大關。出海,不僅僅是“新三樣”的選擇,中國科學儀器也當仁不讓。從2019到2023年,中國科學儀器出口規模整體呈上升趨勢,到2023年達到42.7億美元(約307億人民幣),(但這個出口金額還包括了不少外資在中國建廠降本后再出口的金額。所以實際國產品牌的出口金額會更低)。近兩年,中國科學儀器企業出海的意愿非常強烈,歐洲市場成為新風口。2024年德國兩大儀器裝備展會上,中國展商的數量均達歷史之最。4月份德國慕尼黑分析生化及實驗室展Analytica,吸引了來自42個國家/地區的共1000多家企業參加,其中中國展商150+家,占比14.37%,創歷史新高。6月份德國阿赫瑪ACHEMA大展,參展企業數量達到2827家,據說“過道里也擠滿了人”,除了1032家德國本土展商外,就以中國展商數量最多,達到443家,占比15.67%。從數據來看,今年國產儀器開拓歐洲市場的決心,達到了一個全新高度。雖然相比中國外貿“新三樣”,中國科學儀器出海仍處于初級階段。國產儀器出海歐洲盡管十分熱鬧,仍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,可以說,國產儀器品牌出海歐洲仍處于摸索階段。那么,中國科學儀器出海歐洲的時機成熟了么?有哪些市場機會?又有哪些難點障礙?可以借助哪些資源和力量?就著“國產儀器揚帆出海”這個熱點話題,儀器信息網聯合自媒體《川越周期》共同訪談了馬普國際和Labsun(萊比信)的創始人孫樹榮女士,她旅居德國20多年,于2006年在德國創立Labsun(萊比信),早期基于生命科學、制藥、醫療、材料、環境等領域,攜手歐洲中小型科學儀器廠家合作開拓中國市場業務。作為親歷者,孫總這些年來親眼見證了制造業強國德國的高光時刻,也看到了德國制造業日漸衰退的現狀,切身體會了俄烏戰爭給德國帶來的深遠影響。她常年往返于中德兩地,見證了中國和歐洲科學儀器行業的發展變化。尤其是,她曾于2022年收購了一家德國45年發展歷史的離心機公司,有成功的跨國并購整合經驗。對于出海歐洲的時機、產品、難點障礙、可行路徑、資源等,孫總有自己非常清晰的觀點。德國制造的危機,與中國儀器的崛起Q1:您在德國已經旅居20多年,能否先談談您看到的德國近些年的變化?德國是科學儀器的制造和出口大國,我們也很好奇這幾年那邊發生了什么?馬普國際&Labsun(萊比信)創始人孫樹榮:德國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兩點:第一,移民政策變化帶來的社會變化我是2002年去的德國,當時的德國還是非移民國家,獲益于歐盟大市場和俄羅斯低價能源,德國的經濟非常好。尤其是我所在的地方——德國卡爾斯魯厄 (Karlsruhe),地處德法邊境,作為西德時期巴登州(Baden-Württemberg)的首府,同時也是德國最高法院的所在地,當地的KIT大學也是德國的十大精英大學之一, 德國的知名科研機構FRAUNHOF也設有規模很大的本地機構, 是非常富裕和安全的地方?茖W儀器行業耳熟能詳的一些跨國儀器公司,如安捷倫、布魯克、西門子、賽默飛等均在當地設有研發生產基地。Avantor(原VWR)歐洲最大的倉庫也在我們附近, 只有十幾公里車程。2015年德國調整移民政策,大量難民涌入德國,其中尤以穆斯林國家的難民居多。畸形的難民政策加上過度的社會福利制度,養出了許多只想享受福利的懶人,部分辛勤上班的人拿到手的錢甚至還不如這些躺平的人多,各種社會矛盾日漸加劇。第二,疫情、戰爭、政治等外部因素沖擊德國制造業在疫情和俄烏戰爭的雙重刺激下,物價平均上漲至少50%以上,有的甚至翻了幾倍。俄烏局勢引發的德國能源危機致使制造業生產成本不斷增高。德國國家銀行體系對制造企業的扶持是德國制造業發展的關鍵一環,許多中小企業依賴于銀行貸款的支持,加上德國的制造業企業主秉持長期主義,德國也沒有那么多的風險投資機構來支持制造企業的發展。因此受美國加息影響,自2022年起德國銀行貸款的利息隨之飆升,企業的運營成本越來越高,從去年到今年,德國制造型企業的破產數量已達歷史新高。產品價格日漸高昂,終端客戶卻變窮了,連向來“財大氣粗”的瑞士客戶,也開始考慮性價比。這是近兩年極為顯著的變化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德國出口中國的業務也非常明顯地受到了影響,政治因素導致的德國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(BAFA)審批清單越來越多,限制了部分產品的出口。例如雙開門高壓滅菌器就是在俄烏沖突后開始被審核,由于BAFA過長的審核周期,最后導致我們丟掉了國內這個訂單。更為離譜的是,一家德國供應商的產品,我們下單已有兩年多,德國廠家早已為此采購了材料,并已進入生產環節,卻一直卡在BAFA的審核中。這家公司非常依賴這類產品的銷售業績,無奈的廠家甚至找了巴符州的議員協助溝通,也無濟于事。德國的這些出口限制政策也正在卡死自己的高端制造業。國產儀器闖蕩歐洲,如何適應“水土”?Q2:今年4月及6月在德國召開的Analytica 2024慕尼黑生化展和德國阿赫瑪大展ACHEMA上,中國展商的數量都位居第二名,達到了行業歷史數量之最,很多廠家也都在尋求出海道路。 這兩場展會您都參加了, 能不能給我們分享一下參加今年展會的感受?您覺得中國科學儀器企業出海歐洲的難點在哪?馬普國際&Labsun(萊比信)創始人孫樹榮: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:在焦慮與迷茫中,進擊的中國科學儀器企業。首先,是進擊的中國科學儀器企業。今年德國的慕尼黑展會,對比2022年的那屆而言, 中國展商的存在感極為強烈,從特展展臺到角落里的組合展臺,隨處可見中國品牌的身影。大的企業比如海爾生物、中科美菱、大龍、萊伯泰科、天美等都是特展展臺,產品線豐富多樣,展現出了強大的市場競爭力。即便在角落里,也扎堆著很多中國企業。創業的18年里,我頻繁往返于中德兩國之間,接觸了大量的國產科學儀器企業。尤其是最近這五年, 中國的科學儀器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發展的越來越迅速,投資機構也做了很多投資,支持本土企業的研發和投產,進口品牌的生存空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擠壓。中國的科學儀器從過去單純的模仿,發展到現在擁有自主創新;從過去的低端產品為主,到現在正逐漸邁入到中高端市場。其次,焦慮與迷茫的中國科學儀器企業。我們在展會期間訪談了一些中國參展企業,發現大家雖然在國外參展了,但是對于海外市場尤其是歐洲市場的認知還相對不足,品牌在海外沒有知名度,后市場服務更是普遍缺乏。在與眾多中國展商的溝通中,我們感受到了他們的焦慮和迷茫。許多展商是都是首次參展,或者因為疫情的影響已經有好幾年沒有參與國際展會。他們對于如何在國際市場上立足,如何提升品牌影響力,以及如何更好地服務全球客戶,顯得有些無所適從。中國展商普遍面臨著國際市場的認知挑戰。由于長期以來歐美品牌在科學儀器行業中的主導地位,中國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認知度相對較低,這就需要中國展商投入更多的資源和精力去建立品牌形象,提升產品的國際知名度。這不僅包括高質量的產品本身,還需要有效的市場營銷策略和品牌傳播手段。中國展商在國際展會上的參與經驗不足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。由于國際展會參與經驗不足,對于如何有效地展示自己的產品、如何與國際買家進行溝通和談判,他們可能缺乏足夠的準備和經驗。這就需要中國展商加強自身的國際化培訓,提升員工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。中國展商在售后服務和供應鏈管理方面的需求尤為迫切。在國際市場上,優質的后市場服務是提升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的關鍵。中國展商在這方面面臨存在服務網絡不健全、響應速度慢等問題。同時,高效的供應鏈管理能夠幫助企業降低成本、提高響應速度,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。因此,中國展商需要尋找專業的服務提供商,來提供這方面的支持和幫助。最后,中國展商在海外市場的運營模式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。是選擇派遣國內員工,還是與本地代理商合作,這需要根據具體的市場情況和企業自身的戰略目標來決定。無論哪種模式,都需要中國展商具備一定的國際化運營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。Q3:您分享了國產儀器出海歐洲的難點和可能遇到的挑戰。請再從產品的維度分析,您認為滿足什么樣條件的產品,能夠有更多出海歐洲市場的機會呢?馬普國際&Labsun(萊比信)創始人孫樹榮:中國科學儀器行業在資本的推動下和市場的極度內卷下,確實卷出一些不錯的企業。歐洲是一個高端市場,客戶比較挑剔。我們認為滿足以下條件的,是有機會在歐洲市場打出一片天的:(1)企業出海意愿強,老板能親自抓出海業務的, (2)產品在細分領域有頭部的國產市場占有率(3)公司發展至少5年以上,(或者新公司,但創始人自身在行業內積累多年)(4)產品質量穩定,性能可靠.。(5)產權清晰, 沒有專利糾紛。國產品牌出海的一種模式探索Q4:感謝您分享了國產儀器出海的難點與建議。對于德國品牌進入中國市場,以及國產品牌出海歐洲,您都有非常豐富的經驗。這些年您是如何思考出海業務的?在出海浪潮翻涌的當下,又是如何行動的?馬普國際&Labsun(萊比信)創始人孫樹榮:我們自己對出海的理解也是不斷演進的,分為全球化1.0模式和全球化2.0模式。首先是全球化1.0模式,即產品出海的模式。從企業發展思考的角度來講,大概十年前我就開始在思考我們業務模式轉型的問題。前幾年也曾嘗試過做中國產品的出海,但是用中國品牌出海歐洲市場的效果比較差。歐洲遍地百年企業,中國十年八年歷史的公司都算新公司. 并且,那個時候的歐洲客戶也不缺錢,市場堅如磐石,很難攻克。幾年前中國的產品很多還是模仿為主,對于專利不夠重視,如果我們和有專利糾紛的產品合作出海到歐洲,最后很可能惹禍上身。我也親自在展會上見到一些糾紛,中國的展商大搖大擺的展出了自己有專利侵權的產品,正主當場找上門控訴他們,還發出了警告信,中國展商的展臺也可能被封,后續還會有法律風險?傊莻時候,我覺得中國產品出海并不是合適的時候。其次,才是全球化2.0模式。隨著對我們企業長久發展思考的不斷深入, 加上和中國及德國等不同行業朋友的交流學習, 我從5年前起慢慢意識到可以通過收并購的方式,在德國一些中小型家族企業中淘金。最好是那些品牌歷史較為悠久,擁有自己核心技術壁壘的企業。2022 年,我極為幸運地有機緣收購了德國一家擁有 45 年發展歷史的專業實驗室離心機企業 Herolab。公司的原主人老爺子年近八十,又無后代接班,于是便將公司賣給了我。收購前,這家公司的商業模式是以歐洲市場的高端客戶需求為導向,專注于高端產品線的研發和生產,以此避開通用產品線上與其他行業巨頭的激烈競爭。過去這個策略倒也能讓公司維持生存,但是我接手后,我期望公司能夠切入更大規模的通用市場中,不再僅僅局限于滿足歐洲高端市場的需求,而是著眼于提升全球市場占有率。但如果在德國進行生產,基本上沒有降本的可能。所以,我必須到中國尋找降本方案。從前年底到去年上半年,我帶領中國團隊深度調研了多家科學儀器企業,尤其是以實驗室離心機為主的研發生產企業,我深刻體會到了國內科學儀器企業自身的優勢,例如在智能化軟件操控體驗、更大的觸摸屏、更漂亮的工業設計等優勢。倘若這些放在德國制造,研發生產成本只會更高,研發周期也會更長。在這些方面,中國的行業發展現狀是超過德國的。尤其是針對多品種小批量產品品類的研發生產配套的供應鏈,特別在鈑金、電路板、機械加工等供應鏈的高性價以及快速的支持和反饋,讓我深深地感受到,可以充分借力國內成熟的供應鏈以及過剩的產能資源。由此,我更加堅定了我們的戰略發展路徑,就是可以利用我們在中國多年積累的供應鏈資源,讓德國產品來中國降本;再以我們收購的德國品牌進行全球銷售,避開貿易戰的影響。同時,在我們已經走通的模式里,還可以把資源共享給國內和歐洲的合作伙伴,例如幫助國內企業出海,幫助歐洲企業來到中國,最終從全球化1.0策略過渡到全球化2.0策略。Q5:海外收購后,來中國降本,然后重新出海,這種模式確實兼顧了兩國的優勢。我們也見到一些國內科學儀器企業在海外收購了不錯的標的,但按照這種模式進行整合的很少,您覺得這是為什么?是他們想不到,還是說這件事很難?難在哪?馬普國際&Labsun(萊比信)創始人孫樹榮:這種收購整合模式,除了業內知名跨國企業外, 我們的確是科學儀器行業中為數不多的案例。有部分企業做過轉產到中國的模式。有的收購后就把海外整個產品線都轉移回來,海外就保持一個殼,維持輕資產運營,這樣他們的海外管理難度就小很多;或者像我們一樣,做了部分產品或者部分零部件轉產到中國。比如我們收購了德國離心機公司后,考慮把零部件的供應鏈重塑,把中國能做且做的又好又便宜的放在中國,中國做不了的部分比如電機和軸承(也是離心機的最核心技術),就還是放在德國生產,這樣才能保證產品的穩定性。這種模式下,兩國都要保留研發生產團隊,管理上就更有難度。這種整合模式難在哪,我通過這兩年的摸索,已經深有體會了,總結起來,有3大難題:收購整合難題、供應鏈整合難題、跨國技術溝通難題。(1)收購整合風險。我們收購的核心資產其實是公司的團隊,要在收購后維持團隊的穩定和持續研發,是非常考驗整合能力的。我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,才實現了團隊穩定和員工數量翻倍。對于這家公司的整合,我基本上是全身心的投入,F在德國招工很難,更何況是高級人才。這家德國公司的新CEO是我事先物色好的,然后才啟動的收購流程,也算是天時地利人和,否則肯定是要交更多的學費的。(2)供應鏈整合難題實驗室離心機這個行業,不是普通的制造業,而是精密制造業,對綜合能力要求非常高的一個產業。我之前的經驗只是市場和銷售端的, 忽然切入研發和生產的統籌管理,其實是有點無從下手的,更何況還要做非常難的供應鏈跨境重塑?梢哉f困難重重。好在我們德國和中國的團隊很靠譜, 我們在摸索中前進,尤其是今年開始,進展越來越順利?偨Y起來, 我認為不論是作為管理者,還是作為企業本身, 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能力界限在哪。做不了的事,就找合適的人來做,必須要懂技術、懂生產、懂供應鏈。我們也嘗試過自己培養一批供應商,但是過程太漫長。我們做了抽絲剝繭式的分析,把能自己做的留下來;自己做不了的,就找國內的合作伙伴來做。(3)跨國團隊溝通難題中德兩個技術團隊的沖突,其實代表了背后不同市場的兩種文化沖突。大家各自站在各國客戶的角度,各執一詞,一度讓進度停滯。當然,解決之道就是加強兩國人員互訪, 建立順暢的溝通機制,才能更加高效地推進中德跨國項目的落實。值得提出的是,找到有跨國運營管理背景的“一號位”來管理各國團隊,是非常重要的。舉個例子:比如國內團隊建議升級觸摸屏,但是德國客戶對于智能化的東西沒那么多比較,可能大多不認為觸摸屏反應慢是個大問題,所以德國技術團隊認為這個修改無關痛癢。但是國內離心機同行們早就把用戶體驗拉升的很高,整個產品設計就是以客戶體驗為導向,這點德國團隊理解不了。德國是以安全穩定作為產品設計首要導向,技術團隊對于安全性要求很高,有很強的規則性。例如國內團隊提出更換開關位置以提升客戶體驗的需求,德國團隊首先想到的是電氣安全性的問題,是否會觸電,是否需要重新檢測等,這一點,國內團隊又理解不了。在經歷上述難題考驗后,我們交過學費,也積累了不少經驗。如果國內同行考慮以收購海外公司的模式實現出海,要慎重考慮上述風險。共建國產儀器出海歐洲生態圈Q6:您剛才提到,可以將資源共享給國內和歐洲的合作伙伴,幫助國內企業出海。請您展開介紹,將如何幫助國內企業拓展出海歐洲的業務?馬普國際&Labsun(萊比信)創始人孫樹榮:除了我們自有品牌的產品要出海歐洲以外,我們還打算在國內尋找合作伙伴一起出海。前面提到,科學儀器出海非常依賴后市場服務,也就意味著出海企業要在當地有自己的本地服務團隊。但在歐洲建立自己的本土團隊是非常昂貴的,我們本來就在做出海的事,很多流程都熟悉,所以也希望共享這部分的資源,大體上來說,我們可以共享市場推廣、供應鏈管理、后市場服務等多方面的資源,并支持選擇多元化的合作方式。我們在德國有2000多平米的場地,可以提供共享的培訓演示&售后服務中心、倉儲物流中心。在市場推廣方面,我們提供SHOWROOM、參加歐洲本土專業展會、參加學術研討會、歐洲本地期刊學術推廣平臺、線上渠道和社媒營銷等服務。在供應鏈管理方面,我們提供物流和倉儲服務,包括國際運輸、進出口報關、歐洲境內快遞、專用倉庫、免稅倉庫等。后市場服務方面,我們提供技術支持、安裝調試、維修維護、耗材管理、檢測服務、培訓服務等,這也是我們最想打造的環節。歐洲客戶非常看中后市場服務,他們對于后市場的認知也很成熟,后市場服務的份額一般可以占到儀器市場份額的15%到20%, 這是值得深耕的業務環節。合作方式既可以選擇 OEM、代理等全托服務模式;也可以在部分環節展開合作,諸如跨境服務、進口報關、倉儲物流、代收貨款等這類基礎環節?偠灾,就是把我們自己本來就在做的事情,更好的與國內客戶實現資源共享,形成一個良性發展的中國科學儀器出海歐洲的生態圈,為行業發展建立良好的歐洲市場口碑。Q7:您提到了OEM,我們在前期調研時發現,實際上國內早有一些企業通過給國際大品牌貼牌的方式實現了出海。那么,與大品牌的 OEM 合作相比,你們的 OEM 合作有哪些不同之處呢?馬普國際&Labsun(萊比信)創始人孫樹榮:如果有這樣的訂單,中小廠家大概會首選和與大品牌合作。然而,這個模式也存在一些問題。大品牌的態度往往顯得居高臨下,OEM 的產品通常是大品牌的低端線。大品牌會把供應商的價格壓得很低,因為這是他們的非主營產品線,所以相應的售前售后資源投入極少甚至壓根沒有。尤其對于需要售前技術支持的產品來說,銷售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。當出現售后問題時,一般會直接報廢或替換,這種服務模式也不適合高貨值的高端產品。而我們不是找低端產品合作,而是希望與國內中高端產品合作,共通開拓歐洲市場。當然并不是一定要貼牌給我們,這是一個雙選的過程,如果客戶也覺得用我們的德國或者美國品牌更好出海,我們就可以OEM的方式合作。Q8:能否再詳細說說您尋找國內合作伙伴的標準,如果有想開拓歐洲市場、且符合要求的廠家如何聯系到你們?馬普國際&Labsun(萊比信)創始人孫樹榮:在細分領域有頭部的國產市場占有率的、公司發展5年以上、出海意愿強、產品質量穩定且無專利糾紛的,與我們自有品牌的下游客戶群體一致的(藥企、科研、醫院)。歡迎OEM/ODM合作的方向是:1、生物藥&化藥的分析測試類儀器2、樣品前處理儀器3、細胞培養及分析測試儀器4、生物工藝解決方案相關產品。5、食品飲料,石油化工等行業的儀器6、涉及以上行業的試劑和耗材等聯系方式可參考馬普國際網站https://www.map-ka.com感謝孫總的時間,今天的訪談就到這里了,也非常期待馬普國際業務,期待未來能形成一個良性發展的中國科學儀器出海歐洲的生態圈, 為行業發展建立良好的歐洲市場口碑。寫在最后這兩年儀器行業特別卷,不少人以為出海是為了突破內卷,在海外尋找更大的生存空間,其實意義還不止于此。2024年的兩會,最引人注目的話題應該是“新質生產力”。區別于“舊生產力”,新質生產力不能完全靠資源投入、資金投入、勞動力投入來發展,因為這些是不可持續的,最重要就是要靠科技的投入。美國靠科技和金融立國,日韓、歐洲靠工業制造業立國。我們當然不可能依靠房地產,發展“新質生產力”才是當下最重要的事。原因很簡單,房地產只能收割自己人,制造業才能收割老外。鄰國的例子:九十年代初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后,雖然GDP30多年不漲,但經濟總量也沒掉隊,長期保持在世界二三的位置。原因就是日本在海外又造了一個日本。根據日本經產省的數據,截至2021年跨國經營的日本企業海外子公司營收占比達82%,總收入占GDP的比重達56%。但是出海并不容易,難在宏觀意義的“科技瓶頸”。那么科技突破的瓶頸,是因為一項項技術很難嗎?以我們歷次舉國之力突破技術封鎖的案例來看,科技突破的瓶頸并非技術太難,F在來看,瓶頸在于攻克這些技術的動力夠不夠大,這項技術所帶來的市場規模夠不夠大。中國科學儀器當前的出口占比太低,國內市場又不夠大,因為科學儀器行業不是一個根據人口數量計算的市場,不是我們人多就能市場大,F階段依舊是歐美市場更大。如果我們不出海,不去擴大市場規模,就無法反哺研發投入,更沒動力去攻克一項項技術,也就無法突破“卡脖子”現狀。所以出海,并不僅是為了擺脫內卷,更是為了“科技突破”,發展”新質生產力”,找到人口紅利即將消失、房地產下行之后的新的經濟增長基礎。目前中國科學儀器出口金額并不高,暫時沒有像外貿“新三樣”那樣引起部分國家的注意。這段窗口期,中國科學儀器可以快速利用海外的市場規模,磨練自己的科技突破。道阻且長,行則將至。中國科學儀器行業的出路,既在海外的廣闊天地,亦在充滿希望的遠方。
[來源:儀器信息網]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
著作權歸作者所有。 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,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。 鏈接:https://www.instrument.com.cn/news/20240908/741091.shtml 來源:儀器信息網
渝公網安備 50011302001022號
渝公網安備 50011302001017號